近年来我国的文学理论研究不再出现“热点”问题了,这并不意味这门学问的衰微,恰恰相反,正说明它的成熟。但没有热点并不等于没有新问题。事实上在当下的中国文学理论研究领域,是坚持以审美为核心还是以文化为核心,是从理论出发还是从作品出发,以及如何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标示性概念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应该展开深入讨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文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对文学艺术的观照,方法不同,结论也不同。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也对文艺的繁荣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新要求是建立在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基础之上的。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就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具有时代意义、引领作用。特别是他观照文艺的方法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针对性,要求以更为宏阔的视野、深邃的目光,特别是从民族复兴的历史大势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等更具历史与现实意义的层面观照文学与艺术,从而发现并实现新时代中国文艺的重大价值。
探寻山水画象思维之源流——永嘉论道综述 内容摘要:2017年10月8日-15日,继衡山论道之后永嘉论道——象思维与中国山水画在浙江永嘉
西方现代美学有着通过发现最普遍“人性”基础为世俗社会提供共同生活尺度的愿景,这被尼采视为“太人性的”媚俗化文明危机的根本原因。奥尔特加发现,现代艺术试图通过“去人性化”的科学态度扭转这一危机;然而在比格尔的先锋派批判视角看来,这种精英主义的态度可能再度不自觉地大众化。当代“后人类”的艺术理论与实践也将陷入这一悖论,重新回到“人性”。
绘画中的哲学关系,如笔墨的干湿浓淡、景物的俯仰向背、山石的远近大小、粗疏与细微、线条的长与短等诸多问题,都受到《周易》中的哲学与美学思想的影响。《周易》是中国哲学与美学肇始之基,是艺术审美取向的标准,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规律中的灵魂。
2017年,在中国网络文艺发展史上是关键的一年。这一年,随着相关政策和行业规范的出台,网络直播、网络综艺、网络平台等整改的开展,包
2017年的中国电影,得益于质量促进的呼吁与工匠精神的倡导,此前的各种颓势和
乱象正在消退,质量水平有所提高,银幕数量和票房收入不断增长,整体的观众满意度也在提
升。中国电影迎来为了质量的生产与趋向常态的市场,也正在步入充满机遇的档期运作与日
渐成熟的产业生态,呈现出各题材、各类型与各片种彼此交融、相互补足的创新景观。诚然,跟
当下社会的精神状况联系在一起,2017年的中国电影,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含混、失度与
分裂的文化症候。
2017年中国书法赛事改革,奖项减少;高等书法教育发展迅速,博士热再次掀起高潮;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线上书法拍卖引发广泛关注和参与。但也同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展览改革并未追本溯源,从根本上调动老作者的投稿热情;高等书法教育的探索也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书法传播和线上交易尚需有效监管。回顾2017年书法进程,书坛众多的改革和创新值得进一步思考。
面对欧美双年展所推崇的当代艺术困窘,中国美术的“当代性”不仅体现在架上艺术的守望与再出发,而且体现在中国主导的国际双年展为世界艺术发展提供的一种新思维。本文通过“书写新时代的视觉史诗”“守望中国画学现代之路”“油画、壁画、雕塑对现代性的再出发”和“构建新的全球当代艺术理念”四个分题全面评析了本年度中国美术的样态与特征,并认为凸显东方艺术传统与文化思维是新时代中国美术文化自觉的鲜明表现。
2017年的中国话剧演出较为频繁,在历史剧、现实题材戏剧、小剧场戏剧、中外戏剧交流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如戏剧结构松散、人物形象扁平、戏剧张力松弛、艺术魅力欠缺等。
2017年度的戏曲发展,体现了国家一系列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正产生积极效用,濒危剧种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工作有了重要成果。由于传统得到了更好的保存与弘扬,新剧目创作演出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秦腔《王贵与李香香》、川剧《铎声阵阵》等现代题材戏曲新剧目创作,都取得较高成就。以京剧《朝金顶》为代表的传统剧目的演出,更是戏曲中的武戏得到更多关注的重要标征。
苗得雨在20世纪40年代被誉为“孩子诗人”,几十年来,他不同时代、不同题材的作品无不镌刻着时代和生活的烙印,以其与火热的斗争生活的紧密联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饮誉文坛。
自民国初年到现在,有一百五十多本“梅兰芳评传”,加之报刊上的文章,一直不断地塑造着“梅兰芳”的形象。这形象的共性特点有三个方面:天赋慧丽,习艺勤苦;致力创新,戏皆精品;热爱观众,倾心传艺。这三个方面的品性,即是梅兰芳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