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
  • 演剧与认路(郑榕)

    在我个人的演剧生涯中,经历过多次社会变革,也目睹着中国话剧艺术发展的曲折与艰难。当下,面对纷繁复杂的思想冲击,眼花缭乱的形式的影响,我们要始终认清并珍视自己的民族艺术,发扬现实主义传统,这是一个任何时候都要重新深入生活,重新反映与表现生活的艰苦过程。

    2017-06-14详情
  • 纪录片中的生态美学:从“人类中心”到“万物一体” (林玉箫)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中心论一度占主导地位,人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的恶化。

    2017-06-14详情
  • 当代中国文艺评论的文化传统与话语特色(谢柏梁)

    如何继承中国文论空灵、生动而又意象博大的悠远传统,如何合理减少百年来较多吸取的欧化文风,如何消弭在一定程度上沿袭而成的中外八股流弊,凸显出当代中国文艺评论的话语特色,进而逐步形成当代中国文艺评论的理论体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话题,更是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一个重要表征。

    2017-06-12详情
  • 论提升戏曲现代戏表演艺术水平的方法(朱恒夫)

    “戏曲现代戏”是指表现现当代社会生活的剧目。经过一百多年的探索与试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如何使戏曲的表演形式与所表现的现当代的社会生活的内容完美统一,仍在进行着探索与实验。

    2017-06-12详情
  • 另一种叙述——后现代与戏剧(林克欢)

    后现代思潮对戏剧艺术的影响,并不像后现代主义建筑、美术、小说那样,有着相对稳定的艺术家群体和一批美学风貌相对明确的作品。

    2017-06-08详情
  • 媒体融合时代文艺评论之“变”(林超然、高方)

    “媒体融合”(madia convergence)算是相对温和、厚道甚至乐观的称谓,易于让人把诸媒体误会成“一体化”友好的协作关系。

    2017-06-08详情
  • 多元共生、赋魅效果与混合现实:科幻影视视野中的游戏(黄鸣奋)

    以游戏为题材的科幻影视,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其以艺术为主导发展起来,在对游戏及相关现象的描写和构想中表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在社会层面,它们瞩目生物人、机器人和外星人等智能生物并存的假定性情景,构想了多种充满恶托邦情调的游戏;在产品层面,它们揭示了数码时代街机游戏、单机游戏和网络游戏使人心乱意迷的影响;在运营层面,它们触及了游戏过程中虚

    2017-06-05详情
  • 互联网即将催生中国式的大娱乐行业成功模式(龚宇)

    本文立足视频平台,从六个方面分析了基于互联网的中国式大娱乐行业模式:网络这一传播媒介和视频这种传播方式为大娱乐行业带来新机遇;渠道越来越集中,并不是内容的灾难,渠道与内容存在博弈关系;平台和制作方的交易方式:应遵循用户决定内容成败、风险和回报成正比这两大原则;平台与用户的交易方式转变,决定了视频内容未来的播出方式;视频内容需要革新,追求

    2017-06-05详情
  • 网络文艺发展:从“互联网+”走向“互联网化”(盘剑)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了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文艺正面临着重大变革。为准确分析和科学把握这种变革,本期刊发一组文章,从理论、传播、行业以及评论等多维视野,对网络文艺作出分析。

    2017-05-31详情
  • 对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创新思想的初步理解: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张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这对当前的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7-05-31详情
  •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董学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时代发展对文艺工作的新要求,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文艺事业长

    2017-05-26详情
  • 美术批评家的体力与眼力(屈波)

    内容摘要:提倡对美术作品的细读,在细节中展开批评写作,是当下美术批评者应有的一种自觉。在一个图像喷涌且时间碎片化的时代里,美术

    2017-04-26详情
  • 论艺术评论人才的媒介素养(温彩云)

    内容摘要:新的媒介环境的发展和变化要求艺术评论人才有较高的媒介素养,以便能对不断涌现的新型艺术作品进行选择、理解和恰当评估。

    2017-04-24详情
  • 论音乐评论家的修养(丁旭东)

    繁荣文艺评论,关键在人才、在队伍。如何造就高素质的文艺评论家队伍,培养文艺评论领军人才,受到各方面的重点关注。本期刊

    2017-04-24详情
  • 新诗的音乐性及形式创造(师力斌)

      内容摘要:在考察百年新诗音乐性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诗顺应现代生活的历史性转变和现代汉语的迅猛发展,已经突破了格律、半格律的理论

    2017-04-19详情
  • 新诗叙事的诗意生成及其诗学反思(杨四平)

      内容摘要:新诗叙事不是该不该存在的问题,而是如何使之产生现代的中国的诗意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新诗叙事所提供的历史形象与现实

    2017-04-19详情
  • 21世纪诗歌的“下沉”与“上升”(罗振亚)   

    内容摘要:21世纪诗歌在整体上表现出题材、思想的下沉和艺术水准、品位的上升趋向。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建构诗意,并以理意和理趣的介入

    2017-04-17详情
  • 现代诗:接受响应之要论(陈仲义)

      内容摘要:现代诗文本的诞生与完型,因其与潜意识、意念、直觉、智性相联系,造成颇多艰涩、跳脱、变幻之面相。上世纪70年代,接受美学

    2017-04-17详情
  • 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品格(吴思敬)

    中国新诗理论是在中国诗学传统与外来影响的冲撞与融合中艰难行进的,是伴随着新诗的诞生与发展,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全新的诗学形态。本文从主体性的强化、诗体解放的呼唤、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现代转型等方面对百年来中国新诗理论所呈现的基本品格加以评述,以期引起大家对当下与未来的中国新诗理论建设的思考。

    2017-04-17详情
  • 百年中国新诗与外国诗:我有两个天空 (谢冕)

    “五四”时代的诗歌先行者敏锐察觉到了中国旧体诗固有丰富中的匮乏,因此师法西洋,将世界优秀的诗歌作品引进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延续了“五四”开启的向西方学习的传统,致使一批经典作品和有成就的诗人的产生。中国现代所有重要的诗人,几乎无一例外地从西方的诗歌经典中吸取了母乳般的营养。外国诗歌在新诗百年的历史中不间断地输送着世界诗歌的营养,从形式到内容影响着中国新诗的创造性发展,启发了中国人的灵智,开启了中国人更为广阔、更为浩瀚的诗歌的天空,与陌生的、全新的世界相识,且融为一体。

    2017-04-17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