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析当代科幻电影的历史沿革、来龙去脉,理清在当代科幻电影中已经事实上构成内在叙事动力的生态话语的发展线索,以及生态话语在当代科幻电影中所具体承载的审美表达和意识形态症候等不同结构性功能,就不仅仅关乎着对当代科幻电影流变的全面系统梳理,还将直接影响中国电影对于世界电影发展趋势的判断和认识。
陈师曾在思考“文人画”时,从中提炼出四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如果说“学问、才情、思想”较好理解的话,“人品”最能让人深思。
舞蹈就等于“好看”,而不去关注真正的心灵接受——这种单一型“非艺术鉴赏”的“好看观”在如今的舞评文章中并不少见,以致看舞剧也少不了去欣赏年轻的、技艺型的肢体舞动,而不管他们与整部作品的结构布局、立意主旨、叙述方式的关系是否紧密。
还原男班在上海的演出状况,笔者认为女班的出现并不仅是“赶时髦”,而更可能是越剧——即当时的演出主体“男班”——要在上海这个大都市中生存下去的一种商业策略。
张世英先生认为:意象之美的哲学本体论基础在于,天地万物是一大相互依存、相互构成的网络整体,每一事物都是此整体上的一个交叉点,此交叉点以它之外的无穷事物为其母源。意象之美就是从一个作为“象”的交叉点,体会到此象外无穷事物这一母源之“意”。此种体会、玩味就是一种审美意识。故意象美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既面对现实,又能超越现实。
现实主义作为“十七年”一种必须遵循的创作方法和美学原则, 使得艺术创作在题材、内容乃至表现形式上被赋予的明确的政治含义和阶级立场,对艺术创作的多样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淡化了舞蹈家主体精神与思想感情的开掘和表现。到思想解放、文化转型的新时期, 现实主义仍是推动中国当代舞蹈生成与发展的重要动力,虽然已不再是唯一动力,但仍是一种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范式。
30年前,香港是“小纽伦巴”,后来虽然有发展,然而北京和上海已经和纽约、伦敦、巴黎直接来往,而且见她们之贤而思齐了,甚至将与贤齐了,香港的“借镜”价值大不如前。内地崇西之风仍盛,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意识的产生,却毕竟是一种反省,一种泱泱大国精神的兴起。
粉丝经济的价值不仅是对情绪资本的增值和操控,更在于粉丝通过创造性消费过程所形成的全新写作空间和参与式文化结构;而IP开发,则应该在保护本土粉丝文化创造力的前提下,推动其跨媒介、跨文化传播,继而形成突破传统媒介生产惯例和全球文化产业壁垒的独特中国经验。
网络游戏的发展需要创新推动,创新需要精神内核的支持。网络游戏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悠久的中华文明也需要通过当代的艺术形式进行传播。但如果通过歪曲事实、哗众取宠的方式进行游戏创作,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也是对后人的不负责任。
网络综艺在以其符合年轻人需要的独特风格和个性内容获得越来越多人欢迎、动辄点播过亿的同时,是网综产业表面繁荣之下的生产过剩。它们集中体现在内容创意、文化尺度和明星消费三个层面。一、内容创意:从“清奇”个性到“猎奇”误区;二、文化尺度:从“网感”基因到“污力”过度;三、明星消费:结构困境与转型路径。
如今的国际传播竞技场上,全球化和融媒体是两个最显著的当下特征,这就要求有着鲜明的主体性诉求的“中国故事”必须要具备跨文化和跨媒体的流通性。本文认为,IP化是全球化和融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优质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在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下,传递正能量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与构建性的审美语言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社会体验是当代艺术的关键价值所在。多元文化时代的中国美术批评需要呼唤诗性和审美,不必因西方当代美术批评的去审美化而避谈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