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作者出版30万字的《中国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45万字的《中国美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年来,随着时间的绵延,该书的字数呈梯度递增,研究的内容和领域不断拓展,由此使作者的中国美学史研究始终占据该领域的前沿阵地,引领最新的研究向度。
文艺同人民的关系不仅是鱼与水的关系,而且是源与流的关系,由此而决定了文艺一旦离开人民就不仅会枯槁,而且会绝生。
“意象化”是中国古代文艺批评领域相关风格品评所采用的主要批评方法之一,代表了古人认识理解风格的独特视角和审美情趣,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以艺术学理论学科为出发点,考察分析历代“意象化”风格品评的理论文献,将其基本特征概括为喻象性、虚拟性、审美性、主体性及程式性。
如今,“工匠精神”被提升至国事策略,甫一问世便被国人珍视和频频提及,并成为工业化、商品化生产时对从业者道德发出的忠告和要求。于是,古为今用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意义,它是对古代工匠技艺及工匠文化传承的一项落实,秉承极致、求精务实的“工匠精神”是推动全社会良性发展的坚实基础。
中华文化基因是在漫长历史变迁过程中历时地逐层累积即层累而成的,而对当代人而言又是在共时空间中同时呈现即共现的,从而需要从层累与共现两方面加以探讨。
聚焦后疫情时代的戏剧现场,邀请著名艺术家、专家、学者共同展开讨论,以开放心态和多重视角,探讨未来戏剧发展的无限可能,也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参加到这个论题中来,为戏剧的未来发展贡献真知灼见。
综观2019年度中国艺术发展成就,在国家宏观文艺发展理念和政策指导下,文化治理方面形成体系化;艺术理论与实践领域围绕庆典,将“回顾与总结”“献礼”“文旅融合”和“三大体系”建设作为核心主题。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在思想文化领域亟待提升其主导力,需要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深入了解、精确阐释,在观念和方法上创新,利用新技术、新手段解决后现代文明中诸多重大而艰难的文化问题和精神困境,重新确立人的主体性,确立人的价值,推进人类社会向更高文明层级迈进。
只要我们时时叩问艺术学理论之初心,不忘初心,就一定能够行稳致远,让该学科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我们今天的文艺创作,要以社会主义文艺观、价值观为基本遵循,以真善美为永恒追求,以艺术化的方式呈现生活现象之真,鲜活灵动之美,营造积极健康的精神环境和刚健有为的思想氛围。
“第三极文化”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生长性和延展性的概念,它的“跨学科”气质和“在路上”的状态表明,它拥有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未来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和社会现象,一个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世界文化走向和谐共融的宏伟的文化目标和理论构想。
本次云端会议集中展现了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15年来的发展经验和辉煌成就,与会专家对艺术专业硕士的开创、发展和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对未来建设方向进行了务实的探讨,从而也为中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路径以及艺术类专业博士的创设前景开启了积极的探索之路。